English

人脑:如何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1998-07-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人类对脑的探索已经有了漫长的历史,而在近三十年来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新发现、新成果接踵出现,使人目不暇接。脑科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中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自本世纪90年代被命名为“脑的十年”以来,脑科学的面貌更是日新月异,已经成为一门自分子水平扩展至行业水平的统一的学科。而在脑科学发展的巨大洪流中,中国科学家们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若干领域已经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与脑科学这种飞速发展的情况相应,在国际上已有大量的论著问世。在我国,近年来脑科学研究已从各方面得到了有力的支持,1992年《脑功能及其细胞和分子基础》项目列入国家科委组织的“攀登计划”是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反映国内脑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专著却寥若晨星。本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脑科学家曾有组织出版脑研究专著的设想,但最终因经济原因而中途夭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怀着支持、推进我国脑科学研究的满腔热情,在1995年卓有远见地主动提出在“九五”期间出版一套《脑科学丛书》,从而实现了大家的夙愿。

人类被誉为“万物之灵”,这是因为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我们为什么能看到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的世界?为什么能听到悦耳动听的鸟的啼啭和动人心弦的音乐旋律?为什么有智力、能思维?为什么有喜怒哀乐?这些既是普通人十分关心的自然之谜,又是科学家们殚思极虑研究着的重大问题。探索和揭示脑的奥秘是当代自然科学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1997年4月,美国IBM公司的计算机“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高手卡斯帕洛夫,曾经在舆论界引起一片喧哗。一位堪称人间翘楚,在棋坛独领风骚多年的象棋大师竟然在与计算机进行的一场智力比赛中失利,确实是意味深长的。但是,对于下棋这样一种推理性计算,在计算机发展至今日,其运算能力早已是人类所望尘莫及的情况下,人类输棋不过是迟早的事。问题在于,计算,乃至逻辑推理都只是智力的一部分。瑞士心理学家J.Piaget曾对智力下过一个通俗而又涵义深邃的定义:“智力是你不知道怎么办时动用的东西。”这一定义指明智力是一种创造性能力,或者说创造性是智力的核心。正是这种创造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艺术的发展。人类对智力、意识、思维的认识,还处于襁褓期,但有一点是明白无疑的:人之所以为人,正在于我们有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大脑。当然,计算机也有创造性,但在任何意义上都无法与人脑相比拟。随着人脑奥秘的逐渐揭示,随着人工智能理论、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预期计算机在功能上会逐渐接近大脑,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过人脑;其创造性也会不断有所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特别是在创新性上,计算机对人脑是不可企及的,因为人脑的基础是由10个神经元、10个突触组成的庞大的神经网络,而长期的进化过程已经赋予它无与伦比的创新性。更重要的是,人脑的智力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发展的。计算机在智能上可以逐渐逼近人脑,但不可能穷尽人脑。

卡氏的输棋对人类社会的启示在于,它适时地又一次提醒我们,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来迎接现代科技(包括计算机)的发展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包括怎样使其有智力性意识(如想象、对未来的策划、战略上的决策)的计算机与现今世界的生态系统相顺应,如何使非人类的机器智力可能出现的有害倾向减小到最低限度,乃至如何缓和人类对面临这种挑战的激烈反应等等。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著名的控制论专家Wiener就提醒过人们:“未来的世界将是一场要求更高的斗争,以对抗我们智力的极限,而并非一张舒适的软吊床,我们能惬意地躺在那里等候我们的机器人奴仆的伺候。”这也就要求脑科学家不断探索和进取,对这个重要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摘自“脑科学丛书”之一的《脑科学的现代进展》杨雄里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